




市場價格波動,利潤空間變小,產業洗牌走向如何?我國羊肚菌有什么市場前景及趨勢?


羊肚菌菌種質量參差不齊,如何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栽培關鍵技術缺失,重茬問題嚴重,技術專家有什么解決高招?種植標準不規范,莫名其妙不出菇,種植戶如何應對?



- 中國鄉鎮企業協會食用菌產業分會
- 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 淶水縣華益菇業有限公司
- 重慶美哉菌業有限公司
- 河北省農業特色產業技術指導總站
- 河北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食用菌產業創新團隊



市場價格波動,利潤空間變小,產業洗牌走向如何?我國羊肚菌有什么市場前景及趨勢?
羊肚菌菌種質量參差不齊,如何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栽培關鍵技術缺失,重茬問題嚴重,技術專家有什么解決高招?種植標準不規范,莫名其妙不出菇,種植戶如何應對?
我國自2012年開始進入商業化生產階段,因栽培具有勞動強度相對較小、周期短和效益好等優勢,發展迅速,栽培區域從四川、云南等地擴展到全國除海南省、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之外的所有省市。隨著外援營養袋技術的出現和不斷創新,菌種鑒定、新品種選育、優質菌種生產、覆膜栽培管理等技術的不斷集成與創新發展,使我國羊肚菌產業化栽培取得重大突破,栽培產量和面積迅速增加,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全國羊肚菌栽培面積在1000畝左右,而2023年突破40萬畝,短短12年時間,羊肚菌栽培面積增長近400倍。羊肚菌已成為近年來我國食用菌最暢銷的栽培品種。羊肚菌產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了羊肚菌生產、專用設施裝備的研發制造、系列初、深加工產品的開發和餐飲、休閑旅游業的發展,促進了食用菌產業結構調整,加快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據中國鄉鎮企業協會食用菌產業分會對我國羊肚菌栽培規模歷年數據統計,從2012年開始,我國羊肚菌栽培規?;緦崿F逐年遞增,栽培面積從2012年的1000畝左右,發展到2023年的44.73萬畝。
近年來,我國羊肚菌栽培面積增長較快。據食用菌產業分會調研數據統計,2023年全國栽培面積突破40萬畝大關,達44.73萬畝,較2022年增長了31.48%。短短12年時間增長近400倍,種植區域由傳統的川渝地區向全國各地擴展。目前,除了海南省外,全國都有種植,羊肚菌已成為最暢銷的食用菌栽培品種之一。
隨著從業人數和種植規模的逐年增加,羊肚菌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例如菌種質量參差不齊、栽培技術不規范、人才隊伍匱乏、采后加工與銷售滯后等,導致栽培風險持續加大。特別是2024年以來,羊肚菌價格持續下降,這引發了行業從業者的深思,以前只要種出菇就不愁賣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中國羊肚菌產業迎來了考驗,種植者們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從業壓力,亟需通過一場高質量的會議,解決穩產關鍵技術、透析未來發展趨勢。
自2012年我國成功實現羊肚菌人工馴化栽培以來,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羊肚菌總產量占到全球總產量的99%以上。羊肚菌能在短短十多年時間取得如此成績,得益于適宜羊肚菌人工栽培種質資源的成功發掘與利用。已有的研究結果表明,我國是羊肚菌物種分化的中心,羊肚菌屬真菌,在我國分布廣泛,物種多樣性較高,具有發掘利用羊肚菌優異種質資源的優勢條件。
據統計,到目前為止羊肚菌屬有78個系統發育種,我國有分布的37種,可分為黃色、黑色、紅色羊肚菌三大支系。其中,梯棱羊肚菌、六妹羊肚菌和七妹羊肚菌是我國人工栽培面積最多的種類,廣泛分布在四川、云南、鄂西南等地區。梯棱羊肚菌是我國最早實現人工商業化栽培的種類,六妹羊肚菌栽培面積已占我國當前羊肚菌栽培總面積95%以上。七妹羊肚菌在近年羊肚菌生產中逐漸顯現一定優勢,其耐高溫、抗白霉病的能力明顯優于六妹羊肚菌和梯棱羊肚菌,近年來已逐漸取代梯棱羊肚菌,成為我國羊肚菌主栽種類。
隨著羊肚菌從業人數和種植規模的逐年擴大,廣大從業者對高品質優良羊肚菌品種的需求與日俱增,但由于目前市場上可供選擇的優良羊肚菌品種較少,高產優質、適應不同生育期、抗逆性強以及加工專用型羊肚菌品種不足,且科研單位和生產企業對新品種的選育工作還比較滯后,種質資源問題始終困擾著羊肚菌產業的發展。現階段,羊肚菌大規模栽培適宜品種僅梯棱羊肚菌、六妹羊肚菌、七妹羊肚菌等,且菌種老化、退化現象明顯,羊肚菌種質資源的基礎研究遠遠落后于生產,我國羊肚菌產業菌種選育任重而道遠。
主要從事食用菌教學、科研與技術推廣工作,現任河北省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珍稀食用菌崗位專家、河北省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首席辦公室主任,河北省農業創新驛站首席專家,河北省微生物學會食用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河北農業大學食用菌科研團隊學術帶頭人。2017-2018年在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做訪問學者1年,主要從事食用菌分子生物學與光生物學研究。
目前主持河北省科學技術廳攻關重點研發項目1項、“十四五”食用菌種業專項1項、河北省農業創新驛站項目3項,參加國家自然基金委、科技部、河北省科學技術廳、河北省農業農村廳等項目20余項。在Journal?of?Fungi、Fungal?Biology、MycoKeys、菌物學報、食用菌學報等期刊發表論文50余篇,申報或授權發明專利18項,認定河北省食用菌新品種3個,制定河北省食用菌地方標準6項,主編食用菌科普著作4部,參編5部。獲農業農村部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1項、河北省山區創業一等獎1項、北京市農業推廣獎二等獎2項。
主持(主研)國家、部、省級科研項目20余項;獲省市科技進步獎3項,其中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獲授權專利15項;主持(主研)川羊肚菌系列等食用菌新品種25個,獲國家植物新品種權6項;制定農業部行業標準1項,測試指南2項,地方標準4項,省級農業主推技術2項;參編專著1部,發表論文41篇,其中SCI收錄7篇。2019年獲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創新轉化工作先進個人;2020年獲四川省科技特派員先進個人。
從事羊肚菌高效栽培及新品種選育技術研究30年,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部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曾先后到意大利、美國及法國訪問考察學習,首創外營養袋栽培技術已經成為中國羊肚菌商品化栽培的主要技術,極大地促進了羊肚菌人工栽培技術的發展。選育出G5、G8、美哉18等多個羊肚菌優良栽培新品種,生產優質羊肚菌原種推廣面積累計超過20萬畝。
近年來主要從事食用菌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的推廣工作,常年扎根基層,理論聯系實際,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國家級科技特派員,多年來在一線指導縣域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熟悉香菇、黑木耳等十余種食用菌的栽培技術,在羊肚菌方面本人鐘情北方暖棚羊肚菌栽培模式,擅長羊肚菌病蟲害防治以及重茬障礙的綜合治理。提倡以“六統一分”模式發展羊肚菌產業,降低羊肚菌產業的門檻和風險。
1979年畢業于河北農業大學,畢業分配到河北省微生物研究所。近四十年來一直從事食用菌研究與推廣工作,尤其是近年來從事羊肚菌科普與推廣工作,走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尤其對北方冷棚栽培模式以及高海拔冷涼地區的反季節栽培模式具有較深的造詣,現主要開展北方羊肚菌高產穩產種植模式研究與推廣。
圍繞我國羊肚菌產業的發展現狀與趨勢、標準化生產模式與創新、降本增效及規避從業風險舉措等,邀請權威專家進行報告解讀。
圍繞羊肚菌生產前期的選地、棚室建造和土壤處理,菌種分離及栽培種原料配方和生產技術,外營養包原料配方、生產技術及擺放要點等,邀請一線實戰專家進行技術和經驗分享,互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