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全國科技小院蓬勃發展。截至目前,全國157家培養單位已設立科技小院1800余個,覆蓋全國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坦桑尼亞、巴西等11個國家建設國際科技小院14個。作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的重要紐帶,科技小院在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服務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5月8日,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公布《關于同意設立“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科技小院”的批復》,在全國新設285家科技小院,其中有17家食用菌類科技小院上榜。

當前全國科技小院蓬勃發展。截至目前,全國157家培養單位已設立科技小院1800余個,覆蓋全國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坦桑尼亞、巴西等11個國家建設國際科技小院14個。作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的重要紐帶,科技小院在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服務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5月8日,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公布《關于同意設立“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科技小院”的批復》,在全國新設285家科技小院,其中有17家食用菌類科技小院上榜。
科技小院模式起源于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院士團隊在河北省曲周縣的實踐探索,經過十余年實踐與發展,科技小院已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落地生根,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2024年,“推廣科技小院模式”首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標志著這一基層創新實踐得到國家層面的高度認可。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明確要求“支持科技小院扎根農村,助農惠農”。
食用菌科技小院是一種將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緊密結合的模式,它扎根于食用菌主產區,由高校/科研院所的導師帶領研究生長期駐點,與菇農、合作社、企業“零距離”對接,解決生產實際問題,推動產業升級。
食用菌產業存在傳統種植方式比例高、標準化程度不一等問題。許多先進的科研成果難以有效快速地從實驗室傳遞到田間菇棚。
分散的小農戶專業知識有限,接受新技術能力較弱。傳統的集中培訓、發放資料等方式效果有限,難以解決生產現場遇到的即時性、個性化問題。
消費升級對食用菌的品質、安全、多樣性提出更高要求,產業亟待向綠色、高效、高質、智能化方向轉型,需要科技支撐。
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往往難以長期深入基層,科研選題有時與生產脫節,成果轉化率不高。
食用菌產業涵蓋菌種繁育、栽培管理、采收加工、儲運銷售、廢棄物處理等多個環節。需要系統性的、在地化的解決方案。
根據5月8日,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公布《關于同意設立“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科技小院”的批復》,在全國新設285家科技小院,其中17家食用菌類科技小院,分別為:
建立食用菌科技小院是破解食用菌產業發展中科技支撐不足、技術落地難、人才短缺等瓶頸問題的有效途徑和創新模式。能精準賦能產業、加速成果轉化、培養實用人才、推動綠色轉型,服務于產業提質增效、菇農持續增收,是推動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具有顯著的必要性和深遠的戰略意義。